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根据其致病性的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Nx亚型、H7N9亚型等)一旦发生会造成家禽的大批死亡,所以各国政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严密监控其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与之相比,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是潜在性的,但也可以给养禽业带来灭顶之灾,对人类的威胁同样严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H9N2亚型)的流行特点是病毒传播迅速、分布极为广泛、危害持久和难以清除。据研究发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不仅在全世界范围的禽类中广泛流行,而且还可以感染人,同时还是1997年香港禽流感感染人事件的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和2013年出现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的供体。
1.H9N2亚型禽流感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H9N2亚型禽流感是低致病性禽流感。AIV属于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病毒,呈多形性。AIV其基因组由8股RNA节段构成,分别编码不同蛋白,病毒的基因组极易发生变异,其中以编码HA的基因突变率最高,次为NA基因。不同的HA和NA之间可能发生不同形式的随机组合,从而构成不同亚型,约200多个亚型。多数亚型非致病性或低致病性。AIV所有毒株均对热比较敏感,抵抗力弱,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65℃~70℃加热5分钟即可丧失活性。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在羽毛中存活18天,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存活10个月。
1.1 AIV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低致病力H9N2毒株感染后,AIV只在局部黏膜(如消化道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只表现轻微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HA蛋白裂解位点上游的氨基酸组成和裂解位点附近的糖侧链存在与否决定了HA蛋白裂解活性,这个裂解活性又决定了病毒的组织嗜性;H9N2毒株病毒的HA1的C末端有两个非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第13位aa残基上有一个糖基化位点覆盖了蛋白酶裂解位点,所以H9N2毒株病毒囊膜上的HA不易被切割成HA1和HA2两个部分,故其毒力或者致病性较弱。
1.2 H9N2流行病学分析
我国自1992年陈伯伦等从鸡体内分离到H9N2病毒后,此后陆续有多个研究单位分离到病毒。如1994年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老师团队在佛山三水区发病鸡分离到H9N2亚型病毒即SS株,1996~1998年唐秀英等从发病的鸡群和鸭、鹅中分离到了H9N2病毒。1998年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了以H9N2为主要亚型的禽流感,主要引起蛋鸭产蛋下降,也导致鸡群产蛋下降。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一种主要引起蛋鸡产蛋下降,死亡率在10%~30%的H9N2禽流感在全国范围内肆虐。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病禽和外观健康携带流感病毒的禽是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也可经污染的水源通过“粪—水—口”途径传播,也有从感染火鸡所下蛋中分离出病毒的案例,但垂直传播尚未定论(2016年山东农业大学刁有祥老师团队研究发现H9N2可经种蛋、胚胎垂直传播)。少数报道认为该病毒可人为机械传播:个别H9N2亚型AIV能直接感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但尚未发现人源或其他哺乳动物源AIV病毒能直接感染禽。
H9N2亚型禽流感的发病特点:1)年龄变化:小鸡/青年鸡易感、症状严重,大鸡发病轻微;2)减蛋变化:免疫鸡仍然会减蛋,但程度较轻;3)季节变化:冬季寒冷时严重,夏季炎热时较轻;4)免疫变化:未免疫鸡严重,免疫一次但抗体未上来时较轻;5)肉鸡变化:颈胸部皮下发绀;6)发病差异较大:有流泪、肿眼、鼻液、鸡冠颜色改变等;7)与水禽共用一个水源或者共养一处的鸡场发病严重;8)水禽和候鸟普遍带毒,成为传染源。
2. 当前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新动态
2.1 H9N2亚型仍为当前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主型
H9N2亚型禽流感呈地方性流行、持续存在,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原因是:传染源的存在及疫源地的根除十分不易,疫情隐患长期存在;市场开放、流通频繁、检疫工作滞后等给其流行创造了便利条件;不免疫或不按免疫程序;疫苗毒株不对型保护力达不到理想效果;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是其流行的主要因素。
2.2 临床表现出多样性
蛋鸡及种禽群多表现非典型流行:没有特征症状,主要引起产蛋下降、育雏及育成鸡ND等疫苗免疫失败;条件性发病。
2.3 H9N2亚型禽流感抗原性在漂变
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抗原漂变、基因重组的现象十分普遍,已形成一个遗传分支。有研究资料表明:1998~1999年间的毒株抗原性无变化的,分析田间获得的H9N2亚型野毒株的HA基因多集中在h9 4.2.3分支,疫苗保护率为100%;2000年后毒株间抗原性基因型开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2014年以来田间野毒多集中在h9 4.2.5分支,少部分属于h9 4.2.6分支。现在使用的疫苗毒株(如1994年、1998年)过旧,非常有必要选新疫苗种毒(h9 4.2.5分支基因型)的疫苗,以防变异毒株破坏原有疫苗保护而出现新的大流行。
2.4 较高致病力的H9N2亚型毒株的出现
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1998—2002年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已发生了较大变异,有进一步从低致病性向高致病性转变的可能,病毒的复制能力也增强了,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3. 当前H9N2亚型禽流感的发病特点及危害
3.1 感染率高,传播范围广
鸡15~40日龄多发病,且死亡率较以前增高;传播迅速,多日龄共存,大型鸡场一旦受污染,很难将其清除。
3.2 高发病率,低死亡率
非免疫鸡群感染后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免疫鸡群部分鸡在免疫效果差的情况下发病,但较少死亡。
3.3 多器官损伤,引起免疫抑制、产蛋下降
鸡群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后主要呈现呼吸、消化、生殖系统和全身组织器官轻度出血等病变;可破坏免疫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而易继发大肠杆菌或其他病原(IB、ND等)的感染,造成家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引起产蛋下降,病愈后难以恢复原有水平。
3.4 可感染水禽
水禽中广泛存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外观健康的隐性感染,水禽是预防禽流感的最大隐患;目前鸭等水禽的H9N2亚型AIV疫苗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 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
针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采取坚决淘汰、强化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在严格隔离、封锁、确保疫源不外溢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
4.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禽场的防疫管理,不从疫区进鸡,防止鸡与其他禽类如鸭、鹅等接触,不让鸡饮池塘水。
4.2加强疫苗接种免疫
选择优质的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疫病发生的主要手段,在流行季节宜尽早免疫和多次免疫。当前,禽流感疫苗全部是灭活疫苗;从免疫学角度而论,同等剂量全病毒毒株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优于基因重组毒株灭活疫苗。如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公司的精优新流针对H9N2亚型禽流感部分实现了流行基因型的全覆盖,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高抗低免”现象;且免疫剂量小0.3ml/只成年鸡、0.6ml/只成年鸭、鹅就能满足生产保护需要。
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母源抗体、疫苗的性质、疾病流行的特点及家禽的种类来制定。快大黄羽肉鸡(45~60日龄出栏):1~7日龄免疫;中慢速黄羽肉鸡(90日龄以上):5~7日龄首免,视不同饲喂时间55日龄进行二免;种禽依据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建议开产前+产后采用4+2模式。
4.3 药物治疗
对H9N2亚型禽流感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适当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感染,起到早起预防、减轻症状和减少损失的效果。
预防方面应注意做好常规的卫生防疫工作,将病毒拒之门外,这是预防措施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定期的消毒,因为尽管已采取了严格的预防措施,有时病毒还是可能通过流动的空气、飞鸟的粪便等进入禽场内。但病毒的进入不等于疾病的爆发,任何一种微生物均需要有一定的量才能使敏感动物发病。经常的消毒就可以将环境内可能存在的病毒消灭或降低到最低数量,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